廈門中盛糧油企業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一個瀕臨倒閉的村辦小油坊,經過14年的發展,現已形成一個集產、供、銷為一體的現代化企業。14年的時間,如何讓一個企業有如此飛速的發展,在與黃文傳董事長的交談中,我們找到了答案。
堅定信念,勇往直前
《新食品》:您用14年的時間,將一個瀕臨倒閉的村辦小油坊發展成為年產值20億元的福建省最大食用植物油生產企業,在艱難的創業道路上,最讓您印象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黃文傳:我出生在廈門馬巷鎮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2歲才上小學,而讀到二年級就又為了生計被迫輟學,拉板車、推石頭等苦活累活我都做過。創業路上的艱難對我來說算不了什么。我記得2000年時,中盛糧油增資擴產,2001年,從安全生產出發,政府要求生產型企業廠房由抗震7級提升為7.2級,在建和已建項目須在2002年驗收。舊的生產線要改造,新的剛剛開建,而企業又不能斷了出貨,我遇到了自創業以來最大的各種壓力和困難。但是,我堅信糧油作為民生產品,百姓日常生活缺不了,做這個事業是大有可為的,因此我咬緊牙關挺了過來,一直堅持做到今天。
《新食品》:那您認為一個人要想成功,關鍵因素是什么?
黃文傳:首先當然要有天時,要有好的機遇。1992年鄧小平南巡,1993年,一座占地10畝的中盛糧油企業公司成立。從人的因素來看,就算挫折再大,只要看準了方向,堅定了信念,就要一如既往、勇往直前。這么多年,在創業的路上,我受到的誘惑也很多,但是一些行業的暴利并沒能改變我只做實業的初衷。我始終相信,食用油領域,雖然競爭非常激烈,但是市場還很大,只要專心做,就有廣闊的空間。
率先實施“訂單農業”
《新食品》:作為糧油企業,關鍵的一環是原料采購,而廈門在這方面并不存在優勢,您是怎樣解決公司發展過程中原料供應上的問題的?
黃文傳:在福建,我們第一個提出實施“訂單農業”,促使農業走向工業,再由工業反哺農業。同時,中盛糧油的農業產業化道路,也帶動了廣大農民增收,讓他們靠雙手致富、勞動改變生活,有了實實在在的奔頭。
2001年,從花生開始,中盛糧油開始在家鄉推廣國內首創“抗黃1號”新花生優良品種種植并大規模實施“訂單農業”。為了消除農民的疑慮,我們公司做出了三項承諾:1、保證免費提供優良種子;2、保證畝產300公斤以上(若有不足,以300公斤計);3、保證以高于老品種花生10%的價格收購。有這么“傻”的承諾做保證,中盛很快就在福建全省推廣種植3.5萬畝,省外8.5萬畝,直接帶動農戶6萬戶,帶動農民增收3600萬元,同時,我們也減少了從外地運輸原料的高成本。隨后,我們還以同樣的推廣方式在江蘇、山東、新疆等地發展花生、油菜籽和葵花籽等油料作物的“訂單農業”共77萬畝,帶動農戶12萬戶,讓國內很多地區的農民直接從中受益。
打造中國非轉基因食用油第一品牌
《新食品》:公司未來的發展有怎樣的規劃?目標是什么?
黃文傳:公司規劃到2008年前隨著盛洲品牌的深入人心,銷售網絡以及市場占有率的快速增加,計劃在華北、華中等地建設幾個中型以上的食用油生產基地及油脂加工項目推廣基地,降低物流費用,實現品牌落地,實施品牌化經營、規?;芾?。在三年內,進入中國食用油的第一集團,打造中國非轉基因食用油第一品牌。到2010年,我們公司計劃年生產食用油55萬噸,年產值35億元,創利稅6700萬元。
(轉自中國農業網) |